从中国服装企业全球“朋友圈”看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向
编辑:admin 日期:2019-02-06 14:01:20 / 人气:
国内服装品牌之禾收购老牌法国时装Carven、如意集团收购Bally等国际知名品牌……去年以来,中国服装企业“走出去”步伐频现。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和产业链的深耕不仅让服装业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更向价值链高端推进。
这些服装企业的全球“朋友圈”中蕴藏着哪些高质量发展“密码”?记者近日进行调研。
“借力”全球产业链 重塑制造优势
产品是产业发展的投射,其工艺精细程度、设计先进性、品质状况等,都是衡量一国制造真实水平的重要标尺。在低成本优势逐渐消退的今天,中国服装业在“巧借”全球产业链中做精工艺,做强品质,重塑制造优势。
面料是服装的第一“触觉”,它决定着衣服的质感,体现着制造的匠心。整合全球优质面料资源,服务国内生产和市场,成为不少服装企业的选择。
软糯的触感、柔和的光泽,双面呢的“铺陈”让厚实的大衣有了轻盈的美感;轻薄不失挺括,温润中多了华丽,6A级真丝的“勾勒”让裙装更具风尚……走进之禾展厅的很多人,都被“面料的艺术”所感染。
“用好面料做好衣服,是产品的要求,更是文化的体现。”之禾创始人叶寿增说,近年来,之禾与诸多一线面料商建立深度合作,在打通产业链基础上,更进行流行色收集研究、材料研发等,为下一步创新打下基础。
成立合资公司,引进国际化设计团队;借力“名门”匠人,从制版到渠道每一步都不“放松”;将全球化理念与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实现提质增效……告别简单的“签订单”,践行深度融合,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企业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实现本领的提升。
“这是从产业链到产业价值链的转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认为,不断拓展的全球“朋友圈”背后,是对质量和价值不变的追求。夯实质量、提升价值,是服装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共建创新生态 激发创造潜力
在产业链的打通与合作之外,不少新模式、新技术、新理念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生根发芽”。
伴随着中国绣娘的歌声与织造,外国模特身着中式华服走上T台,一种中西合璧的美感油然而生。去年以来,国内服装品牌依文多次将民间刺绣带进国际秀场。
从十几年前创办中国手工坊起,依文董事长夏华开始了走向深山和走向国际的旅程。寻找绣娘,组建全球设计师联盟,成立互联网平台,用“共享接单”方式让传统手工在全球舞台上找到了“伯乐”。
如今,随着服装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协同制造、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等模式在服装业国际合作中展开,中国文化与当地文化交融催生出更多新创意。
产业生态圈也充满了“国际味”。打造国际秀场、建设共享工厂、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跨界创新,杭州艺尚小镇加速从服装制造基地向时尚文创园区转型。
孙瑞哲认为,“无国界”创意生态的营造推动中国服装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长板”碰“长板”,激发创造潜力。
推动文化交融 提升品牌内核
文化是产品的灵魂。它不仅包括品牌内涵,更是生活哲学和精神收获。服装业高质量发展,最终也是文化的注入,价值内涵的提升。通过全球化合作为品牌注入更现代、多元、广阔的风格,提炼更具普适性的文化内核,是不少服装企业“走出去”的目标。
之禾收购法国高级时装品牌Carven就是一个生动例子。“我只用了几天就做了这个决定。”叶寿增说,此次收购不仅看中其在欧洲等地的店面渠道和商业价值,更在意西方文化与东方哲学的交融。“希望将他们对制造的敬意和之禾天人合一的品牌理念结合,做‘慢时装’,传递自然敬物的哲学。”他说。
将东方元素赋予更国际化的视角,将传统文化添上更加现代的表达……从这些全球“朋友圈”中,中国服装企业不断积淀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不断打破框架束缚,既传递出一种创新探索的勇气,也彰显了文化自信。
一次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服装业自我进化,向世界展示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核,彰显了更高的话语权。
(本文来自于新华网)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是服装更是工艺品09-16
- 服装零售的十字路口:焕然重生还是黯然离场?09-12
- 8月我国纺织品出口同比上升 服装出口下降09-11
- 江苏国际服装节明日开幕09-06
- 深圳布吉街上百家服装店被水泡 商家哭诉损失百万09-02
- 北京市大兴区人社局对口帮扶服装设计培训在和田县举行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