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洋货主义”到“中国设计”——服饰时尚“穿”越时代变迁

编辑:admin 日期:2019-10-04 15:49:48 / 人气:

52岁的张江平跟服装行业打了近40年的交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衣服绿、蓝、灰是主色调,“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常态,穿衣主要是为了保暖。“小时候最盼着过年,只有那时候才可能有新衣服穿。”张江平记得,当年新衣服基本都是家里买布做的,还需要使用布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56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为33.1元,人均购买棉布35.0尺、呢绒和绸缎0.6尺、鞋0.7双。1954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仅为7.8元。
在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法国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来到中国,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时装秀表演,国际潮流时尚和服饰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市场。1978年以后,城乡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从“穿暖”转为“穿美”,服装鞋帽从自己制作逐步转向购买为主,颜色丰富,款式也更加多样。
1984年,布票和絮棉票停止发行,中国很多高校开始设立服装设计专业。那一年,17岁的张江平成了镇办服装厂的一名小学徒,从裁剪衣服做起。
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张江平辞职下海。他来到宁波,从摆摊做起,又开了个小门面,后来办了制衣厂。当时的服装业“西”风劲吹,西服、牛仔装、喇叭裤、直筒裤、脚踏裤、花衬衫、皮大衣……“什么流行,就卖什么”。
1995年,中国服装协会组织从业者到国外考察,张江平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受欧美时尚的启发,张江平回国后注册了太平鸟商标,做起了休闲时装,见证了中国休闲服饰时尚的发展。
随后20多年,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使得中国成为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服装的名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中国消费者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1808元,比1956年增长53.6倍;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为648元,比1954年增长82.0倍。张江平的太平鸟也从单一的服装企业变身为广泛布局线上线下的多品牌时尚服饰公司,终端零售额超过100亿元。
2018年,“国潮”成为中国服饰时尚行业的热词。越来越多服饰品牌开始在产品设计中融入生活态度及中国传统元素,李宁、安踏、波司登等中国服饰品牌纷纷亮相国际时尚舞台,惊艳国际市场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年轻粉丝。
自2005年起,作为太平鸟集团董事长,张江平带着公司产品不断举办品牌秀场,从宁波到北京、上海,再到欧美市场,并连续登陆纽约时装周及巴黎时装周,积极展现中国设计、中国品牌、中国青年的时尚态度和文化自信。
太平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江平(右一)在品牌展厅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张江平看来,“国潮”的流行并非偶然,“国潮”底层核心是以国为潮,与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既反映了民族自信,也体现了消费观念的多元化、个性化。
麦肯锡和英国《时装商业评论》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中国本土时尚产业正在飞速发展,“中国制造”等同于“低成本”的观点已经过时,中国时尚产业正通过技术升级和品牌设计走向价值链高端。
“过去我们最有名的标签是‘中国制造’,未来我们希望是‘中国设计’。”

现在致电 0431-2345432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