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举办三大展览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编辑:admin 日期:2019-09-27 21:46:53 / 人气:
展览现场。 徐小雯 摄
本次三大展览的总策展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和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卞向阳教授谈到,“行歌坐月织锦绣——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展”,把博物馆收藏研究的成果以展览形式体现出来,来表达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品展现是什么,为非遗传承正本清源。“丝绸之路的服饰与风情——唐代服饰复原与当代西部图景”,表现了东华大学长期以来对“一带一路”的关注,以及我们对丝路服饰的研究成果用8套唐代复原作品展现丝绸之路鼎盛时期唐代服饰装扮,用冯信群的西部景象来展现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当代西域的风土人情。“科技与时尚——东华设计印象展”,展示了东华大学的设计品,以时尚为载体,以设计作为手段,以科技做支撑,为上海时尚之都建设作出的贡献。通过三个展览展现出东华收藏、东华设计、东华科技,这三者的融合,作为新中国70周年的献礼。
据介绍,“行歌坐月织锦绣——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展”通过南方少数民族的纺织服饰技艺和记忆加以整理展出,展现南方少数民族非遗手工艺以及传统文化基因,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融合。
展览现场。 徐小雯 摄
展览聚焦部分南方少数民族,展品来自馆藏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地的苗族、侗族、布依族、瑶族、彝族、壮族、黎族服装服饰和织绣面料,结合西南少数民族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少数民族纺织技艺与服饰文化的纪录片,为观众摹画出一幅五彩斑斓、流光溢彩的民族服饰画卷。
其中一件少数民族服饰代表作品是彝族蜡染对襟三件套男上衣,它是彝族倮寨成年男子的开襟三层套装,从里到外袖长依次变短,最外层为坎肩,布满蜡染太阳纹,中间一层为七分袖,手臂部分施以蜡染花纹,最内层是蓝色横条纹长袖窄口土布衫,仅袖口有蜡染花纹。
“丝绸之路的服饰与风情——唐代服饰复原与当代西部图景”展让人眼前一亮,展品中既有美轮美奂的唐代男女服饰复原作品,也有现代水彩大家冯信群以丝路为主体的视觉图像作品。古与今、服饰与艺术的碰撞,使观者仿佛置身于丝绸之路,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与绵延的丝路文化。
展览现场展出的展品。 徐小雯 摄
此次唐代服饰复原作品共计有8套40余件,为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承担市教委“唐代服饰复原及组合”项目的主要成果,以科学严谨的眼光去复原再现盛世大唐的服饰衣着景象。
展品中有根据新城长公主墓壁画复原的半臂、窄袖衫与间色裙。半臂多为对襟,袖长在肘部以上,是隋唐女性的典型服装款式之一。《新唐书·车服志》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此可见,半臂作为内宫和女史的供奉之服,有表明身份、作为工服的作用。到初唐时期,这种服装成为一种常服,已经逐渐失去女官专属服装的作用流传到民间,成为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展览中水彩大家冯信群笔下的敦煌和新疆,用色大胆,其画面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不是简简单单的风土再现,而是展现画家眼中的新丝路、新风情。
“科技与时尚——东华设计印象展”致力于传达共生设计、环保理念、人工智能的未来潮流,融合了3D技术、人体工学、机器视觉、神经网络和感应技术,挖掘图腾文化、传统工艺、太空科技等设计基因,形象地诠释了东华是设计的承载者,是未来的表现家。
展厅内白色的“维度图腾”夺人眼球,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2019届艺术设计硕士生孙晔、在读硕士生苗雨鑫通过3D服装设计表达对华夏龙的印象,作品给人以纯洁、高贵、空灵之感。“无界”概念家具出自产品设计系副主任余继宏副教授团队之手,巧妙结合白绿黄时尚色彩、3D打印技术与中国传统木作榫卯结构,传递出材质无界、传统与未来的无界之感。融合了科技与时尚的展品展现了东华设计对传统文化的当代演绎,以及与当下新技术与新材料的融合碰撞。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捂脸表情”被注册成服装商标?申请人不认为商标侵权,腾讯欲提异议申请09-14
- 8月我国纺织品出口同比上升 服装出口下降09-11
- 纺织服装业,加速智能绿色转型09-09
- 江苏纺织服装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宁举行09-07
- 法律观念淡薄 平湖一男子假冒停产服装商标被查处罚09-03
- 高温催熟功能型运动服装市场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