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认为旗袍是清代旗女而来吗?浅析中国旗袍服装样式起源文化
编辑:admin 日期:2020-06-04 09:28:00 / 人气:
关于旗袍的样式起源,在学术界争论很多,主要观点有四种: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接发展而来。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或先秦两汉的深衣。
第三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为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
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设计典范。
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件并不具备。
而笔者更偏向第四种观点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原因如下:
一、民国初期是西方文明和中华传统剧烈碰撞的时期,面对思想上的涌入,年轻人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女性也追求解放。
力争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的年轻女性,从服装上开始迈出第一步。于是第一批旗袍应运而生。
代表人物就是民主革命志士秋瑾,她在1907年时给人印象深刻的装束就是一身“青色长袍”。这时候的“旗袍”并不像现在一样开放,还是延续了旧时保守风格。
因为自汉代以来,穿袍服是男性的专利,而女性只能穿两截衣。《女儿经》中“为葚事,两截衣,女人不与丈夫齐”,体现了封建思想下女性被歧视的现状。
民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西方文化与思想的大量涌入,国家饱受列强侵略和军阀战争之苦,思想先进的年轻人积极学习西方,特别是女性勇敢地追求解放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二、中西文化交融,女权意识萌芽。经过辛亥革命胜利后的女子放足、剪发运动,女性的解放到了20年代中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伴随女权运动的发展。
张爱玲就曾在《更衣记》里写道:“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王宇清先生也持有这种观点:“旗袍,这后来流行大半个世纪的女装,却原来竟是新潮女子们争女权争平等的副产品呢”。
三、反对封建礼教,争当新时代独立女性。这一时期,女子思想解放潮流空前盛大,大量女性以新时代独立女性自居。因此在服饰上延续清朝的服饰是不可能的,原因上文观点四中以说明。
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林巧稚、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
事实上,民国之时“旗袍”的称呼之所以最终会流行开,是因为整个清代,汉族女装依然保留汉族女性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除了贵族命妇礼服外,寻常女子一般并不穿袍服,而旗女不论贵族女性礼服还是寻常女子的日常服饰却都是袍服。
因此在长达近300年时间的潜移默化下,普通人已经习惯了“女子穿袍=旗女之袍”的历史记忆,所以在民国旗袍开始出现的时候会给普通人一种这是“旗袍”的联想。
实际上民国旗袍首倡群体并不承认“旗袍”这个称呼,而是“只叫它做长衫、长衣或长袍,与男性服装混为一词,1926年2月27日上海《民国日报》有短文《袍而不旗》,提议改称“中华袍”。又有人提议叫做祺袍的,但兜兜转转的,最后还是叫回旗袍了。”
内容搜索 Related Stories
推荐内容 Recommended
- “智造”正融入服装制造09-08
- 高温催熟功能型运动服装市场09-01
- “1+N”激活“她力量”,仙桃毛嘴服装产业园职工71%是女性08-31
- 阿克苏地区召开纺织服装产业系列活动媒体见面会08-28
- 乐城北京服装早市顺利开市 开启“新批发时代”08-28
- 法国服装设计师到贵州镇宁拜访蜡染艺人08-22